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黑水 / 黑水概况

黑水概况

发布时间:2024-04-12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历史沿革]黑水历史悠久,古为冉駹地域。秦、汉为蚕陵县地。蜀汉于黑水境北置平康县,后以蚕陵、平康两县领其地。北周分属通轨、江源、左封、广年四县。隋初四县属汶山郡。隋末以平康、左封两县领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康。二年(619年)废左封属翼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内马桥置当州辖通轨、左封两县。显庆元年(656年)左封县迁驻徐古;翌年置谷和县,治地米尔垮。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内寡古置利和县;二年(687)置归县城,治地苦瓜。唐末为吐蕃版图。元为吐蕃宣慰司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为松州毛尔盖千户所领,其余为茂州叠溪土千户所领。明为松潘。明初,在知木林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户,属松潘卫、茂州卫领地。清在境北麦扎、乌木树、知木林、慈坝置土守备,属松潘厅。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属茂州管辖。清末大黑水为梭磨宣慰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民国二十四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52724黑水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临时政权。195312月置芦花县。19546月更名黑水县。

[河流]黑水藏名为“措曲”,是“生铁之水”之意。黑水河属岷江上游支流。有小黑水河、毛尔盖河及溪沟99条。黑水河源于羊拱山脉希娘山东麓,全长162公里。小黑水河源于三姐妹山南麓,流长65公里,毛尔盖河源于夏沃隆山南麓,全长76公里。

[湖泊]分布于海拔4000米高原面上,有49个,面积在0.7公顷。面积较大的称为“希”,面积中等的称“错”,面积较小的称“拱抱”。主要为降水、积水和地下水补给。

[土壤]土壤类型复杂,可分为12个土类、31个土种,主要有冲击土分布于河谷河滩及山谷沟口,山地褐色土分布于海拔24002900米半湿润中山区,灰褐土分布于海拔19002000米半干旱河谷地区,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29004000米湿润高山地区,暗棕壤分布于35004000米湿润高山地区,山地灰化土分布于海拔35003800米原始森林地带,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5004000米地带,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000米以上高山地区。石灰岩土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4%。沼泽土、盐土、高山寒漠土分别分布于沼泽地、干旱河谷、高寒山顶。

[山脉]黑水山脉属岷山山脉与邛崃山脉复合部。红岗山脉,北向东南走向,主峰日多沃山,海拔4502。达索肯山,主峰海拔4280。羊拱山自西向东折东南走向,主峰康措海拔5273。峨太基山自西向东走向,主峰海拔5286。垭克夏山为邛崃山脉最北延伸部分,主峰海拔4850

[气候]属季风高原型气候,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并随海拔高度不同差别较大,高山与河谷年均气温差值达20,县城芦花平均气温9,年极端最高气温33.5,极端最低气温-14.4。境内降雨分布不均,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620.06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常有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

[土地资源]全县区域国土面积435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8.13万公顷,草地面积19.73万公顷,水面0.27万公顷,其他面积1.73万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0.65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52万公顷;

[水能资源]黑水河年径流量38.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3.2立方米/秒,毛尔盖河年径流量8.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2立方米/秒,小黑水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99条溪沟年径流量12.3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水能总蕴藏量15.39万千瓦。

[矿产资源]境内有锰、铁、钨、金、水晶、冰州石、硫磺、岩盐等矿藏,其中低磷锰铁矿蕴藏量较为丰富,查明矿床及点16处。芦花镇四美沟至德石窝沟一带约27平方公里范围内矿床较为集中,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3处,探明锰矿石远景储量约700万吨。德石窝沟C+D+E级锰矿石储量334万吨。

[生物资源]有森林植物95种,药用植物400种,经济林木37种,主要有云杉、栎、桦、松等林木;大黄、羌活、五加皮、虫草、贝母、天麻、杜仲、党参等药材;牧草、食用菌、竹类、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动物有兽类88种,鸟类52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9种,鱼类5种、昆虫164种。兽类有苏门羚、金丝猴、小熊猫、林麝、水獭、鹿等。

[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峻秀、奇特,人文风光独具特色。主要有三奥雪山,卡斯特景观,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达古冰川,八十里画廊之称的奶子沟彩林,色尔古藏寨等独特的藏式民居,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有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红军翻越的3座大雪山,即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雅克夏雪山等中国革命史迹文物。

[行政区划]全县设8个镇(芦花镇、卡龙镇、沙石多镇、西尔镇、木苏镇、色尔古镇、知木林镇、扎窝镇),7个乡(维古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慈坝乡、晴朗乡),4个居民委员会,100个行政村。

[人口与民族]年末总人口59607人,比上年增加1.08%;其中藏族55284人,比上年增1.7%,汉族3748人,比上年减少6.6%,羌族499人,比上年减少15.3%,回族24人,比上年增33.3%,其他民族52人,比上年增271%;年末总户数15982户,其中男性31145人,女性28462人;在总人口中,乡村人口50892人,非农业人口463人,城镇非农业人口8715人;全年出生人口643人,比上年减少20.7%,出生率11.59‰;全年死亡339人,比上年减少27.3,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长率5.43‰;全社会从业34251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21582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2766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9903人;农村劳动力29166人,其中女劳动力14526人;全年外出务工10355人,其中出省务工4437人,外出务工收入1979万元。

[综合经济]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3918万元,比上年减少18.6%。第一产业增加值938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72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698万元(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954万元),建筑业1907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3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1081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6万元,批发零售65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316万元,金融保险业696万元,房地产业210万元,教育业2169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067万元,卫生社会保障634万元,文化、体育189万元,其它269万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459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92万元,林业收入413万元,牧业收入2400万元,乡镇企业收入2040万元,其他收入7153万元,在总收入中商品收入1747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59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3平方米。

农村机械总动力3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991万度,比上年增6.5%

[民营经济]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4474万元,比上年减少2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96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15万元。

[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06万元,林业总产值3516万元,牧业总产值6502万元,农林牧服务业总产值1716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15207吨,其中小麦3416吨,玉米2586吨,青稞1993吨,洋芋3851吨,豆类2683吨,人平有粮296公斤。蔬菜总产量8794吨。全年种植地膜面积1427.47公顷,农作物播面7500公顷,其中粮食播面6911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543公顷。水果产量318吨,其中苹果307吨。现有经济林木69.6万株,其中花椒57.6万株,苹果3.9万株,核桃8万株,梨子0.1万株,干果总产量375吨,其中核桃产量302吨,花椒产量73吨。

[牧业]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2969头,(大牲畜存栏60300头);其中牛53340头,马、驴、骡7034匹,羊存栏17774只,(山羊9200只);生猪存栏34821头。各类牲畜总增25.3%,各类牲畜净增18.1%。年末各类牲畜出栏45744头,出栏率33.2%,比上年增7.8%;畜产品产量完成肉类总产量3816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牛肉110吨,羊肉100吨,猪肉2600吨,其它肉完成16吨。牛奶250吨,绵羊毛1吨,禽蛋15吨。

[林业]开展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当年造林面积5068公顷,比上年增长25%。自然保护区面积62300公顷,与上年持平。年内,实施封山育林1400公顷,人工造林366.7公顷,义务植树13.9万株,退耕还林补植925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35%。加快天保、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建设,种植特早实核桃66.67公顷,培育核桃实生苗木50万株,高接换优1.9万余株,嫁接早实核桃苗木15万株。实现连续21年无森林火灾。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30户。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

[工业]规模以上企业3个,规模以下企业40个,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数411人,其中规模以上从业160人,规模以下从业251人。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602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805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5万元,集体企业完成38万元,有限责任制公司完成4221万元,个体企业完成172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7876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69327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9443万元,负债6450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340万元,利税总额完成-704万元,利润总额完成-1575万元。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69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完成954万元。

[乡镇企业]全县有乡镇企业1111个,从业人员1774人,比上年增16.9%;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07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2040万元,实现税金58万元,利润总额完成147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9820万元。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资金150539万元,5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1725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1364万元。农村农户投资7556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4691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5351万元。按注册登记分,国有单位投资14149万元,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3858万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4257万元。按建设性质分,新建140433万元,扩建7344万元,改建4487万元。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农林牧渔业投资2243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40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8990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58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投资805万元,房地产业投资450万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完成5540万元,教育投资272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838万元,信息传输投资完成3300万元。

    [交通运输]  公路通车里程67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80公里。全年客运周转量290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总里程3808万吨/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1668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287辆。通机耕道的村81个。拖拉机拥有量2859辆;2008年正式启动通村公路建设工作,提前实施第一批项目25159公里路基工程150公里、路面工程140公里,规划内计划外项目完成79公里。农村公路完成投资5274万元。双溜索客运站于2008930竣工。完成慈坝乡18.8公里通乡油路工程测设工作。526起开始进行灾后重建规划,对重建项目进行项目储备。完成松潘-黑水路、黑水-理县路、卡龙-红原路的设计工作。

公路养护完成油路路基填补1502立方米,泥结碎石路面2659立方米,路面沥青表处27842.2平方米。垭口山土路路面完成泥结碎石路面1164平方米,修复因受灾损坏挡墙11171.4立方米,重新安装因受灾损坏波型防护栏44,修复被毁涵洞2道,铅丝笼桥梁护基353.1立方米,投入各类机械388台(次),人工工日2270个,使用石油、乳化沥青127吨。

路政管理工作,加强公路路产、路权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出动宣传车20辆次,人员上路64人次,张贴标语和宣传资料400张。全年发生路政案件25起,查处25起,结案率100%,征收路政费27.58万元。组织运输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培训人数420人次,培训面100%,发放安全宣传资料600份,图片1套,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100%

全年完成养路费征收210万元,货附费13万元,客附费14万元。征收运输管理费18.9万元,拖拉机养路费3795元,摩托车养路费1200元。

  5.12大地震中,组织运管部门调运应急客车228辆次,运送滞留游客、旅客、学生4730人次,调用货车130辆次,运送物资1500吨。

[邮电电信]  完成电信邮电业务总量2188万元,其中电信2049万元,邮政业139万元,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966万元。邮政业107万元,电信业完成1859万元,在电信业中移动1100万元,与上年持平。联通完成26万元。邮政业投递信件14.2万元,发行报刊62万元。通电话村124个,与上年持平。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491户,住宅电话4410万元,其中城市1584户,农村2826户,比上年增长31户,电话交换机容量7100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21204户,联通用户2300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335户,比上年增长19%

[贸易]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6万元,其中县级零售额完成4709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644万元。按行业分,完成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34万元,餐饮业零售819万元。按注册登记分,国有经济372万元,集体经济128万元,私营个体经济完成5706万元,股份制经济47万元。

[财税金融]完成本级财政总收入1886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3万元,各项税收收入936万元。全年财政支出6618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4218万元,一般公共服务费支出6558万元,环境保护支出2359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651万元,科技支出8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07万元,教育支出4915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738万元。全县各类存款余额10900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496万元,定期储蓄27067万元,活期储蓄14429万元。各类贷款余额7379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3929万元。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73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

[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与各学校签订《“两基”巩固提高目标责任书》。年末,有中小学校83所,小学81所,普通中学2所。有在校学生9108人,比上年减少2.4%,其中初中2109人,比上年减少15.7%,高中203人,比上年增长35.3%,小学6796人,比上年减少1.1%。招生人数1992人,比上年增长14.7%。学前教育1126人。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81%、初中入学率100.91%,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0.08%,初中控制在0.37%。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学生活动,“三残”儿童入学率92.30%15岁入学完成率97.98%17岁人口入学完成率88.24%,小学、初中毕业率均为100%。全部教职工人数618人,比上年增长3.5%,其中专任教师521人,比上年增长16.8%,其他9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小学教师381人,比上年增长21.3%;普通中学140人,比上年增长6.1%;幼儿园教师19人。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会同农、林、科技等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0人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20人次。青壮年非文盲率98.9%11月与对口支援的吉林省协调,接收黑水县初、高中毕业学生就读吉林省重点中职学校236人。

完成高考任务。参加高考86人,其中文科69人,理科14人,对口高职3人。文科最高分528分,最低分126分;理科最高分565人,最低分174分。对口高职最高分273分,最低分267分。硬上省定文科二本线2人,三本线2人;上省定专科线21人,上省定立理科二本线1人,三本线1人,上省定艺术本科线1人。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402人次,现代化教育技能培训203人,普通话培训80人次。全县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100%100%。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支教的资阳教师20名、吉林省教师30名。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撰写上报教学经验文章85余篇,在州教育内刊发表57篇。举办第五届论文评选。申请批准黑水县中学、黑水县芦花完小作为省级校本研训基地。申报2008年四川省微型课题30余个,向州推荐15个,其中2个被审批为省级重点课题,已完成开题。县教研室的省级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农村学前教育(汉语)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县中的州级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进入试验阶段。推荐参加课题大赛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1名。

落实惠民行动,实施民生工程。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2008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86.58万元。对贫困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补助,上级补助免除学杂费280余万元,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430余万元。争取上海兴业公司捐助9.14万元,救助贫困儿童200人次,争取个人捐资3000余元,救助儿童30余人。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00人,完成100%。通过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特别困难学生5人,计5000元,完成率100%。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就读20人。2008年秋季学期,全县应到“易地育人”学生709人,实到“易地育人”学生709人。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5·12”大地震全县教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8910.6万元。拆除农村学校重度危房26幢,面积3948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34幢,面积31294.2平方米,其中加固校舍2幢,面积2004.4平方米。维修校舍32幢,面积29289.8平方米。拆除学校危房4214563.06平方米。全县63所学校搭建板房44411881.08平方米,有2142名学生在板房内上课,372名学生在板房内住宿。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吉林省援助100余万元,购置学生上下床1661架、床上用品6525套、课桌凳5200套、洗衣机35台、消毒柜57个、学生宿舍壁柜377个、学生宿舍自习桌170张、蒸饭器1台。

[体 育]新建篮球场地3个。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合格10人。业余体校有学员42人。年内有8名拳击运动员代表阿坝州参加在自贡市富顺县举办的2008四川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并获得12铜、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优异成绩。

[文化]加强文化市场清理整顿执法工作,检查文化市场39次,组织检查93人次,出动车辆11次,清理整顿网吧13次,集中扫黄打非5次,与 公安、工商、城建、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3次。

全年放映电影891场,观众177121人次。利用电影、科技书籍等,在农牧民中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期间,组织电影放映队8个,放映电影594场,观众128955人次。完成图书销售80万元。

完成石碉楼、龙坝乡、维古乡、慈坝乡、扎窝乡、晴朗乡、红岩乡、芦花镇9个乡镇和40个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收集、填表、登记145个项目,其中舞蹈、民歌、民间故事摄制录像带10盘,民歌、民间故事录音15个小时。公布黑水县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58项、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6项,公布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等10名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成“5·12”地震17个乡镇、124个行政村文化、文物、民间艺人受灾情况的调查统计、评估、编制文化、文物重建规划工作。完成石碉楼乡苦瓜村古老二人舞“曲德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组织人员开展“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文物征集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征集图片135张、实物19件。

[卫生]完善县、乡、村各级医疗单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规范,落实目标责任。年末,有医疗机构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床位1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8张。卫生机构职工数215人,医药、卫生院技术人员141人,医生55人。全年完成门诊人次19.63万人次,住院2530人次,开展巡回医疗2900人次,实现门诊业务收入560余万元。

加强传染病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年内,全县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3525例,发病率890.25/十万。完成常规冷链运转5次,五苗接种率96%。按照省政府要求和全州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安排,应接种儿童12122人,已接种11978人,接种率98.81%。开展从业人员健康体检372人。处置一般性传染病疫情5起。开展结核病、艾滋病、麻风病、黑热病、手足口病、碘缺乏病等防治监测工作。完成1008-10岁儿童甲状腺及210份尿碘样的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重点地区调查,300份居民食用碘盐的常规监测采样和200份妇女尿样的碘缺乏病调查评估工作。完成300余名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含量的国家项目儿童营养学调查和17个乡镇100余人份旋毛虫调查及5个乡镇的包虫病调查工作。加强HIV初筛试验室建设,完善初筛流程,完成51人份孕产妇前筛查、3次监管人员采血筛查、80人份问卷调查、46人次高危人群干预。免费治疗结核病83例,诊断手足口病1例。完成采血140人次,采血量2800余毫升。

加强卫生执法工作。制作餐饮卫生安全信息公示栏90幅。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法》监督检查800次。抽检公共场所128户次、210件样品。检查化妆品48户次、24127件。完成从业人员体检390人,餐具消毒239件。完成重大会议(接待)食品安全和住宿保障任务8次,受理卫生行政许可证50件,城区卫生许可证发放率100%。与全县11所寄宿制中小学签定学校卫生工作责任书,调离学校食堂“五病”人员4人。

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贯彻“一法两纲”,健全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开展妇女病普查123例,儿童保健1780人次。救助贫困户住院分娩60例,免费孕期保健320人,兑现救助金17万元,完成计划生育四大手术700余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117启动本年度新农合筹资工作,全县参合人口49122人,农民个人筹资49.12万元,参合率97.18%2007年为95.78%),其中农村五保户、大骨节病、特困群众参合率100%。开展日常报账制度,截至1025,累计报销金额164.21万元,报帐2316人次(其中门诊736人次,住院1553人次,特殊病种27人次)。

加强大骨节病卫生防治试点工作。完成全县60名乡村医生为期2个月的“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临床实用技能培训,对5个病区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进行1天的业务培训。完成4个乡4个村823名成人临床检查及173名儿童右手拍摄和20份粮食样品、20份儿童发样的采集与送检。完成对大骨节病现症病人对症治疗的药品采购及一轮对症治疗,发放药物800余瓶。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派出医疗救治组成应急小分队赴汶川救援,救治伤病员508名,救治本县门诊187例,住院56例。围绕“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工作目标,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人员226人次。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放消毒剂到各乡(镇)、村,累计18.99吨,手动喷雾器161台,派出卫生防疫人员2万余人次,累计消毒1000万平方米,使用消毒药品18吨,消毒处理蚊蝇孽生处1500余处。在广东卫生防疫队的支持下,对100余名居民开展心里干预工作。对县自来水厂、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进行灾后水质检测和消毒技术指导,监测水样300余样次,未发现不合格饮用水。加强卫生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检查监督公共场所、餐饮业1100户次,监督覆盖率100%,监督检测生活饮用水卫生500户次。加强灾后重建对口援助和恢复医疗卫生秩序工作,成立卫生局对口支援工作联络机构,与援助方协调沟通,对口支援黑水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派驻到县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卫生执法监督所。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搭建医疗卫生机构活动板房40800平方米,完成全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国债项目、吉林援建县人民医院搬迁新项目、中国红十字总会援建8所卫生院,60所村级卫生站业务用房 建设项目,中国石油公司四川分公司援建维古中心卫生院等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落实援建资金4700万元。红十字会做好捐赠物资的运输和发放工作,接受捐款280余万元,发放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0.56万元,及时发放国家红十字会捐助帐篷2050顶。

[社会生活]搞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学习贯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实施办法》,规范低保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程序。全年城市已保8451271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1万元,月人均补助156元,城市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已保211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79万元,月均补助40元。规范农村特困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结合实际,完善《黑水县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设立黑水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帐,农村医疗救助574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8.9万元,对大骨节病患者实行无起伏医疗救助。城市医疗大病救助31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2万元。

救灾救济工作,“5·12”特大地震致使全县17个乡(镇),124个行政村受灾,受灾58972人,成灾53239人,因灾倒塌农村居民住房2858幢,面积约71.45万平方米,因灾造成危房3737幢,面积约934250平方米,严重损坏房屋5871幢(原上报5653幢,后因余震严重损坏房屋218幢),面积146775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4700万元。因灾死亡15人,安葬15人,失踪1人,受伤94人。为受灾困难群众按每人每天10元标准发放补助金,每人每天一斤粮。“三孤”人员每人每月补足到600元。全年兑现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4893.34万元,兑现发放后续临时生活救助金2131.92万元,发放临时生活救助口粮2440.924吨。因灾死亡人员抚慰金每户按5000元标准发放,已发放死亡抚慰金147万元。临时安置接收调运帐篷17438顶,棉被46433床,衣物101120件,液化气500罐、炉灶125套。搭建帐篷、彩条布搭建简易帐篷474460平方米,临时安置灾民58972人。转移安置游客和滞留人员2012人。过渡安置房建设和补助金落实,全县自建过渡安置房12670间,380100平方米,兑现过渡安置房补助金2534万元。维修加固7364户,重建5102户。全县因灾农村倒房和严重危房需恢复重建510227928人,因灾造成一般受损需加固维修736425774人。永久性住房具体补助标准,一般农户13人每户补助1.6万元,45人每户补助1.9万元,6人以上每户补助2.2万元;困难农户13人每户补助2万元,45人每户补助2.3万元,6人以上每户补助2.6万元,维修加固轻微损坏每户补助0.2万元,中等破坏每户补助0.4万元,严重损坏每户补助0.5万元。永久性住房完成10001500户,维修加固全部完成。

做好转业、退伍军人接收和安置工作,不断探索安置新路子,安置率100%。指导全县各乡镇、村开展好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公开率100%。依法对全县20个社团组织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法社团坚决予以打击,确保全县稳定。抓好《四川省老年人优待规定》落实工作,做好敬老爱老和老年人信访工作和敬老金的发放,全县90-99岁老年人有28人,按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发放,发放敬老金2.02万元,建立健全老年人统计台账。提高区划地名工作管理水平,加强对城镇建筑物名称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做好城镇街道路牌、楼牌、门牌的设置工作。抓好殡葬改革,提高火化率,规范公墓管理,提倡移风易俗,杜绝乱葬乱埋和大操大办。宣传《婚姻法》的新《婚姻登记条例》,简化有关手续,按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依法办理登记手续。杜绝乱“搭车”收费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予救助,年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3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